English

我国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加剧

1998-09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

今年是国际海洋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检查团,对我国部分省市实施《海洋环境保护法》情况进行了检查。结果表明,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形势不容乐观,近岸海区环境质量在逐年退化,污染范围有所扩大,突发性污损事件频率增加,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加剧。

据有关部门监测,我国近海主要受氮、磷等有机物的污染,且呈日益加剧趋势。在1985年,我国只有东海近海海域无机氮平均含量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,到1991年,渤、黄、东、南四个海区无机氮的平均含量全部超标,目前整个近海无机氮的超标率已超过70%,大面积海域遭到污染。

大量陆地污染物入海是造成近海污染的主要原因。来自陆地的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,首先进入河口,然后流入海湾和近岸海域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,仅沿海岸的工厂和城市每年直接排入大海的污水就达86亿吨,主要有害有毒物质146万多吨。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就有排污口240处,年排污水10亿多吨。锦州湾沿岸每年有3000多万吨污水排入湾内,30余万吨工业废渣堆放岸滩,致使湾内水域的重金属严重超标。在山东省小清河入海口,检查团看到大面积海域受到严重污染,海水呈黑色,有腥臭味,群众反映,海面经常有死鱼漂起。

石油污染是近海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

随着海上运输量的增加以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发展,近年来,我国海上溢油事故时有发生。原油入海,造成附近海域严重污染。渤、黄、东、南4个海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油污染。

由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大量排海,以及海水养殖迅猛发展,我国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加重,赤潮时有发生。仅1990年至1995年,我国海域就发生赤潮近200起,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,大批养殖对虾死亡,海洋捕捞业也深受其害。今年三四月间,港、粤海域连续发生赤潮,仅在海水养殖业上两地损失就分别达1亿港元和4000万元人民币,一时人们称赤潮为“赤魔”,它已成为除海洋风暴潮外的又一重大灾害。另外,近年来,我国海域溢油、违章倾倒以及贝类传染病毒等污损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,不仅对海洋环境和资源造成严重损害,对人体健康影响也很大。

在保护海洋生态方面,检查团指出,目前,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围海、筑坝、河流建闸,以及大面积挖沙采石、乱挖珊瑚礁、滥伐红树林等现象,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海洋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,造成了大范围的海岸侵蚀或淤积,损害了海洋生态系统,减少了物种的多样化,加剧了海洋灾害的危害。海南文昌县近万亩珊瑚礁,因采伐珊瑚礁烧石灰,近10年来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。结果3公里的海岸线遭侵蚀后退了320米,造成房舍倒塌,村民迁移,现场令人触目惊心。红树林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,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应严加保护。但是,砍伐红树林的违法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。我国原有红树林5万多亩,由于围滩造田,乱建鱼塘,现仅存1.6万亩。如海南陵水县新村港原有红树林3000多亩,10年前这一带还是树高林茂、候鸟成群、鱼虾随处可见的红树林滩地,现在成了灌丛残林和光滩。随之而来的是候鸟绝迹,滩涂生物十分贫乏,海岸侵蚀严重。

在接受采访时,一些人大常委和专家们指出,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,拥有1.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,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,在进入21世纪之际,把海洋当作纳污池、垃圾桶的状况必须停止,海洋环境恶化的形势必须扭转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